创新转化|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运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
在知识经济时代,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的商业竞争资源,知识产权运营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。知识产权运营是指通过知识产权权利转移、许可、质押融资、入股等方式,用市场化手段来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。知识产权运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内容,在2015年修改的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》中明确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五种方式,就包括了转让、许可、作价投资、自行实施、合作实施等主要知识产权运营模式。
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,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,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化改革,将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,让知识产权成为创新和转化衔接的"定向器""润滑剂""黏合剂"和"催化剂"。
截至2018年底,我国处于权利有效状态的专利数量达160。2万件,有效专利实施率52。6%,高等学校、科研院所专利实施率分别为12。3%和30。6%,低于西方国家水平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受思维束缚和管理体制制约,很多科研单位在科技成果管理中用管有形财产的方式管无形资产,忽视智力的创造性作用,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。 一是创新成果产权保护不到位导致"转不好"。当前阻碍创新成果转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,不是创新成果本身的科技质量和商业应用价值低,而是与创新成果配套的知识产权质量低。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科研创新时缺乏必要的专利保护意识,不掌握基本的专利保护策略。 二是创新成果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"转不出"。由于创新过程中专利信息利用不足、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,导致我国创新效率不高,重复研究多,技术的创新价值不高,加之缺乏专业人才的长期支撑,很难形成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的高价值专利组合。 (1)知识产权服务。 ①知识产权咨询:以知识产权顾问的方式,对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、指导。 ②知识产权布局分析: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、布局分析和导航分析等,以大幅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为目的,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,推动企业持续、稳定发展。 ③知识产权维护:知识产权常规的有效性维护,法律维权等。(2)专利交易。 ①专利分析:通过分析目标专利的技术水平、市场成熟度,与相关专利的组合情况,确定其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对的技术性竞争优势、劣势等; ②专利评估:评价一项技术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和技术竞争优势,判断专利技术的有效保护性,评价专利的商业应用方式和市场潜力,并进行价值估计; ③市场营销:面向市场进行专业化的市场分析、市场推介,制定完整的市场战略,分析和跟踪最优的商业化路线,協助企业对专利技术进行评估,促进其谈判; ④合同谈判:对专利技术进行价值评估,设计交易结构,如许可、转让、质押、融资等,合同主要条款和法律细节谈判,合同签署; ⑤专利交易及监督:达成专利交易,后续进行合同监控、费用收取、督促技术公司的商业化进程。 (4)专利教育培训。 ①企业客户:据企业不同状况和不同对象,量身定做培训方式和内容,包括:专利基础知识、专利申请及撰写、专利授权要件、专利信息分析等相关培训; ②政府及行业协会:知识产权战略规划、知识产权定位及发展模式、特定行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分析、专利布局与专利导航、专利池构建等相关培训。
三是创新成果产权归属不明晰导致"不敢转"。产权明晰是提高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效率的基础。多年来,高校院所的研发经费来源和支持方式多元,但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很容易被视为职务发明,知识产权归单位所有。另外,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经科研大协作或几代人努力取得的,知识产权涉及多个协作单位和合作团队。一旦转让获利容易引起专利权属纠纷,使得一些职务发明人宁愿不转化。
四是创新成果专业运营能力弱导致"不会转"。某些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存在明显短板。我国科技计划的实施往往依托于跨部门、单位的项目组,缺乏知识产权责任主体推广实施。实际大多由科研人员自行开展创新成果转化活动,却往往是捧着"金饭碗"却敲不开市场的大门。高校现有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多数只能起到协调作用。由于对知识产权运营专业人才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完善,抑制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。
(3)专利项目孵化。高价值专利培育:结合企业、高校,对于具有潜在专利商业价值的专利技术,提供加强专利保护策略和进一步开发推进策略,提高产业化可行性,增加专利价值。
(5)承接政府项目。承接政府部门知识产权的相关项目,如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、专利导航项目、知识产权相关的研究类课题等。
(6)科技项目综合服务。根据企业的需求,提供知识产权相关的科技项目规划服务,依托大学科研优势,提供专家咨询、技术开发等对接服务。
